作者:
韓麗明
茂密的樹木。(網路圖片)
來源:人民報,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1959年,大飢荒不期而至。呼和浩特的居民生活受飢荒影響估計不算太重,因為人們還照常上班上學。雖飢腸難忍但馬路上還沒出現倒卧者,這與烏蘭夫實事求是的政策不無關係。與我家一個院子的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通告學生飯後不要上球場運動,只能卧床休息。令人難忘的是1959年秋季的一天,鄰近的東瓦窯的菜地抓到一個偷南瓜的人。此人跪地求饒,說他是醫學院中醫系某系主任,實因孩子飢餓難忍才出此下策。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已處於飢難覓食的困境了。
那時,人們因為飢餓已經想盡了辦法。野菜挖光了,人們開始捋樹葉吃。一天,父親也提回了一筐榆樹葉,準備拌面蒸著吃。榆樹葉吃前要用涼水長時間浸泡,否則苦澀的難以下咽。
只要是綠色植物,人們都要試試。有一種叫小球藻的代用品,黏糊糊的很難吃。估計只有點維生素,蛋白質及脂肪絕不會多。好多人因患浮腫病、青紫病而死去。我搞不清這算餓死呢還是病死?屬正常死亡呢還是非正常死亡?
人的身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除了糧食,人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榆樹的樹皮。因為裏面含有少量的澱粉,所以才會蜂擁而上對其下手。當年人們說的吃樹皮指的就是榆樹皮,其他樹皮通常都有毒,吃多了會死人的。
記得1960年秋季,父親剝回了榆樹皮。榆樹皮有油性、黏性。用鐮刀割斷、剪碎後放在鍋內炒。把水分炒干,然後用鎚子搗。搗的過程中,含在木質部的澱粉就脫落下來了。吃時,有糧食的摻一點玉米面,沒有糧食就不摻了。按照當時的感覺,味道還不是最差的,可以果腹於一時。那天,我也參与了鍋炒、搗粉、過羅的全過程。
用純榆皮面可以做麵條,和潤滑口。但韌性太強猶如皮條,不易消化,因此只能摻在麵粉里吃。現在有的蕎面餄餎館為了筋道也要摻榆皮面;有些休閑食品也是用榆皮做成,比如「榆皮花生」。那時為剝榆樹皮大打出手的事經常發生。
吃榆皮面挺耐飢,但吃多了,災難就來了。拉不出屎,都撐在肚子里了。危急之時,只有相互用手掏。據說喝點麻油很見效,但那時,去哪找麻油?這種記憶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除非我死了。
呼市人都知道,剝榆樹皮只能適可而止,剝一行留一行。不能全剝了,全剝了樹就會死亡。還有呼市人不剝樹皮的形成層。當你把樹皮扒開,你會發現裡邊的木質部與外面的韌皮部之間有一層,這層在學術上稱為「形成層」,就是植物的幹細胞所在地。這層細胞往裡邊分化出木質部,往外分化出韌皮部。也就是說,這層才是活著的長樹木的地方。看到這裏,你就明白了:樹榦的形成層一旦被扒掉,第二年春天樹就死掉了,斷了指望。誰知道老天爺懲罰我們要到那一年?
當秋天來臨的時候,樹葉里的蛋白質逐步被分解成氨基酸。而長鏈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蔗糖,目的是這些氨基酸和蔗糖可以運輸到根系。也有一部分運輸到地表上面樹榦中的形成層。剩下的不能被分解的就是干樹葉了,看上去薄薄的,因為大部分營養已經被轉移了。
許多人只看到樹榦和樹葉,看不到樹根。其實樹根的長度要比樹榦的高度長得多,三倍五倍都有,而且樹葉里的營養在秋天大部分要轉移到樹根里。相對於樹根來說,樹榦的形成層總量很小;而樹根密密麻麻,你也看不到到底有多少根。把樹根刨走一部分,第二年樹榦雖然不長了,但樹葉茂盛,把光合作用的產物大部分用於彌補刨掉的樹根。這樣,第二年冬天,你照樣可以去刨樹根。春天一來,這些營養又被轉移到上面去發芽長新枝條了。
在秋季,聰明的呼市人,會去刨榆樹根的枝蔓,因為此時樹的營養都在樹根里。樹根的皮很厚實,整個韌皮部都在土壤里,非常鮮嫩。尤其是離樹榦很遠的年幼分支。
下面介紹刨樹根的方法:用刨斧,在距離樹榦幾米開外的地方挖樹根,粗度不大於人的胳膊為宜。一旦把樹根刨斷,一定要「順籐摸瓜」,直到把最遠處的樹根刨出來。斷了的那截樹根,長的可達十幾米,你不刨出來就浪費在土裡了。
榆樹根的皮,如果急著吃,可用刀剁成短截,然後用鐵鍋焙乾,上碾子軋。這樣就可以把澱粉與韌皮部的木質分離。韌皮部的長纖維不能吃,只能用於燒火。
若不著急吃,可以靜等晒乾或風乾(冬天主要是風乾,冬天的空氣相對濕度和絕對濕度都很低,樹皮筒子經風一吹就幹了)。然後,用石碾子反覆軋,就把樹皮里的麵粉軋出來了,接著再過羅。此時的榆皮面里含有大量的蔗糖,比較甜。
再說一遍,大樹的根系發達,很深很深的地方還有根系。所以,你挖的都是比較靠表土的地方的根,不會影響樹榦的存活。當然你如果故意想搞死樹榦,把大樹底下的根也挖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樹根是可以再生的,一些動物也一樣。比如螃蟹,你把它的大腿掰下來,然後把螃蟹扔回大海,一年後新的大腿就長好了。但人就不行。要是行,很多男人會自己閹割,然後當太監。想想看,一年後新的長出來了,在宮廷里吃香喝辣,身邊有佳麗三千,專門給皇帝戴綠帽子,那還了得!得挪被窩獎的楊振寧也肯定會在八十一歲的時候把老雞剁掉,等八十二歲時新的長好了,那翁帆小妹妹還不得高興死嗎?
一九六零年,一個作家從北京坐火車,往南幾百公里的樹木棵棵裸露著白花花的樹身,成為辛酸一景。
聽說河南餓死三百萬人,而內蒙古就沒有餓死那麼多。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吃樹皮的方法不對。河南人把大樹小樹的皮剝的溜光,然後樹就都死了,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不餓死等啥呢?
據說河南的榆樹非常多,一人可以平均10棵。如果正確食用,僅憑根系的營養,完全可以渡過難關。
可惜沒人教給河南人民正確的吃樹皮方法。那時,中科院的科學家們也不知道都鑽到哪裡去了。
後記: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圍攻徐州。史書上描寫了徐州淪陷前夕的食物短缺程度:「城中絕糧,至食草木,有屑榆皮而食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7)
南宋徐州軍民吃榆皮比較有耐心,如前所述,他們先把榆皮磨成粉,這可就費工夫了。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了這種吃法:將榆樹的嫩皮用銼刀銼碎,先晒乾,再烘焙,等榆皮沒有一點兒水分了,磨成粉,拌上糠皮和草粉,捏成窩頭,上鍋蒸熟。
清末鄭觀應編寫救荒指南,還提到一種吃法:將榆樹皮磨成粉以後,加水加鹽加麵粉,做成榆皮手擀麵,用香油拌著吃。從口感上講,也許這種吃法最科學,可惜它不現實———老百姓家裡要是有麵粉有香油,誰還傻乎乎地吃樹皮啊!
轉自 聽老綏遠韓氏講過去的事情
from 中共高層內幕 - 禁聞網 https://ift.tt/QMVWXLn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