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禪
西夏文明出現的神鳥雕像。
【來源:人民報,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人是神造的,因此越遠古就離神越近。1,000年前的西夏文明出現的神鳥雕像就是明證。
1972年6月,中共蘭州軍區某部在賀蘭山下修建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幾個人在挖掘工程地基時,意外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和方磚,眾人仔細一看,只見方磚上面竟刻有一行方塊文字,可是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看得懂。
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聽聞此事,趕到工程現場,發現這裡是西夏皇陵,趕快對周圍採取了保護措施,並開始展開搶救性發掘。
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些武士像等工筆壁畫和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其中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后經考古人員鑒定,認為這裡是一處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其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作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
此後,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做過多次的調查、測繪和發掘。在這些遺跡中,還有許多珍貴的西夏文物出土,其中有西夏文字、反映西夏人民生活的繪畫、各種雕塑作品、各個時期的流通錢幣、各類工藝精巧的銅器、陶棋子等文物。出土的大量造型獨特的石雕和泥塑更是為西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之後,考古人員又陸續發現了許多陵墓,截至2014年,西夏皇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一座,除7號陵和182號陪葬墓外,其餘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
在9座皇陵中的第3號皇陵是佔地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它坐落在中心的位置,被認為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穴,因此稱之為「元昊墳」。
在李元昊的墓穴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個直徑十多厘米的灰陶佛頭,就這個佛頭本身而言,並不是驚世的文物。但緊接著,考古人員又陸續發現了其它一些灰陶殘片,將殘片整理拼接后,竟然出現了一個大體完整、帶有翅膀、造型獨特的「鳥人」佛像。經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專家鑒定,這個「鳥人」是《阿彌陀佛經》中記載的迦陵頻伽。其上身為人,下身為鳥,有翼能飛。
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漢語譯作「妙音鳥」或「好聲鳥」,佛經中提到的一種神鳥,相傳產自喜馬拉雅山中。
據記載,這種鳥身披七彩羽毛,還未孵化時便能啼鳴,時時刻刻「口吐梵音」,其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它的歌聲能穿越三界,感動萬物。它不舍晝夜地以天籟梵音演說無上妙法,芸芸眾生聽到它的聲音便可脫離苦難、焦躁、煩惱,得到自在、安寧。
在西夏皇陵已經出土的妙音鳥有許多種質地,分為陶質塑像、泥質紅陶塑像、綠琉璃塑像三種。這種「鳥人」 迦陵頻伽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北魏的石刻上,實體雕塑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皇陵中也有一些不同形態的造型,例如一種造型是人頭鳥身,頭呈女人形狀,雙目下垂,神情端莊慈祥,頭髮以兩串串珠攏起,圍戴蓮花形冠。雙手合十放于胸前,上身前傾。兩手腕各飾一腕釧,腹部做成蠶節狀,身體兩側和尾部有長條形孔,可安插翅膀和尾翅。下肢是粗壯有力的鳥腿,雙爪和腿向後平伸,底座為捲雲紋狀,整體造型好似展翅飛翔;另一種造型與前者塑像相似。它眉心有吉祥痣,頭戴花冠,身穿短衫身掛瓔珞飄帶,花紋細膩清晰,製作精美。
現在的人不會相信真有這種鳥,以為西夏皇陵出土的妙音鳥只不過是建築上的佛教裝飾物而已。這種說法是錯的。這種妙音鳥在遠古時期是真實存在的,隨著人類的道德下滑,人就沒有資格見到這種聖潔的神鳥了。(文/齊禪)△
(首發)
from 中共高層內幕 – 中國禁聞網 http://bit.ly/2XR82gR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