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星期四

仍有旧村黄河边

微信公众号“有意思吧”,关注与我们一起发现有趣世界!

 

来自有意思吧(www.u148.net)

 

《黄河边的中国》出版于2001年,但如今读来也仍然很有现实意义。黄河中下游的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腹地,因大河纵横、平原辽阔而被称为中原。在这里中华文化得以发源、定型并绵延不绝的基地,而且相对沿海地区更为“完整”,因此中原乡村是从传统角度观察中国社会的理想场所。

 

作者曹锦清以一种纯学术调查的目的在1996年5月来到河南,将沿途的所看、所听、所想、所谈记录,成为这部《黄河边的中国》。

 

1.小国

 

《黄河边的中国》有很大的篇幅都谈到农民、农村、农业与地方政权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从最开始作者对“入场”方式的纠结就是一种侧面的反应。

 

因为是做访谈式田野调查,如果是以正式的方式,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获得官方认可和支持,虽然有了官方支持会受到热情招待很多地方也会便利很多,但是这样一来环节多耗时长,而且在有官员情况下很有可能会破坏“现场”,最后作者还是“启用亲友关系网”这一非正式途径,沿着市、县党校的朋友关系网直接进入村落和农户,希望能获得更真实的资料。

 

即使如此,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作者一行人仍然遇到来自村干部与村民的压力。在一次访谈中,听到“风声”的村干部带着一伙人来堵调查团,来者不善,气势汹汹。最后还是通过作者的党校老师朋友一番交涉,朋友讲明自己与县、乡干部之间的“师生关系”,村干部才放弃施加压力。

 

对于村干部来说,中国的乡村行政机构就像是一个封地,这里有一套自己独立运转的系统,而村干部也是这个系统中掌握最高权利的那部分人。没有被村干部允许的外来者便会被视为“入侵者”。

 

而不仅是村干部,村民对于来访者也总是会有一股防范心理。很容易感受到村落对外人的拒绝。一次我独自在乡间用速写本画风景,同时用手机拍些照片,本来只是想做一个记录,没想到不久后就有老人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上来问我是干嘛的,我说我只是画点东西,他还是不相信,费了好一番口舌他才走开。

 

村干部以为作者一行是来调查官员的,充满警惕以及敌意,即使是表明目的,他们也不能放心,时刻关心着作者的行踪。村民也以为可以通过作者揭露地方政权里的种种问题,迫切地追问作者是中央派来的还是市里派来的,几乎把作者当成了钦差。

 

村干部和村民反应越大,越能体现村子一贯的封闭。另外,村干部对村子权利的掌握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这种权利是理所应当的吗?村干部真的有随便阻止他人进入村庄的权利吗?那又是什么让我们默认了这种行为呢?

 

去村子里考察建筑也好,做学术性的调查也好,到村委会去拜码头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希望得到向导的需求,更多的可能还是希望得到一种“合法”的许可。可是想想,这种“拜码头”的事我们在城市中却从没有做过。

 

2.门面

 

作者在村子中遇到一户人家,这家人家刚盖了气派的新式住房,宽敞明亮,加上周围的水泥围墙,放在二十年前,造价绝对不低。比外面比起来屋子的里面则过于简陋,空落落的大房间里没有什么家具,只有必要的床和桌子,自制的木椅沙发也已经旧了。虽然住上了气派的房子,这家人在吃的方面却毫无改善,仍然只是吃饱而已。

 

看到这家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考虑到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把积蓄全都投入到盖新房中,在我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空有一个大却不舒服的房子有什么用呢,生活并没有过得更好一些。

 

我认为性价比很低的决策,村里却有很有多人这样做。辛辛苦积攒下足够的钱,第一步就是要盖一栋体面的新房。好像达成了这一步,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地位。那么多年过去了,多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努力奋斗还是为了回老家盖一栋新房。

 

而在建造新房的时,最在意的莫过于一个高大气派的大门。在北方的村落里,我们常常能看见装潢考究的院落大门,大门两侧贴有瓷砖烧制的对联,大门正上方是瓷砖拼接出花鸟山水图案。且不说美观与否,只一眼你能看出主人是在上面花了心思的。

 

不仅是北方,典型徽州建筑在门面上更是耗尽气力,看起来像是不把山河天下都装在门面上就不肯罢休似的。

 

最近的,想起了前阵子在南京一个村子里见到的小楼,大门用的是欧式建筑中喜欢用的罗马柱,虽然这个罗马柱让整栋房子看起来有些不中不洋,但我几乎能想象到主人的心理活动:希望能有一个气派的又和别人不一样的门面,最好还能洋气一点。于是这两根罗马柱便理所当然地出现了。

 

这种对门面的重视精神是跨越地域跨越时间,也跨越城乡的。想必你也一定见过那些夸张到可怕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入口处,高高台阶,高高的铁门,散发着冰冷的“请勿靠近”的讯号。

 

为什么这种“门面意识”这样的强烈,又这样绵延不绝?作者的想法是,这种意识是因为村落内各家族争取优势地位这一更深层次的心理。想我每次遇到这样的大门就会下意识地感到不适,大概说明了“门面”是有威慑作用的。这样一来,通过门面及气派的房子塑造更高等的形象进而提高在村中的地位,这一做法确实是行得通的。

 

3.寺庙

 

书中提到了不少寺庙,有供奉关公的,有供奉包青天的,这些在中国民间都很常见,但是有一座眼睛娘娘庙引起了我的注意。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乡村里有很多神奇的土庙,但确实是我第一次听说有眼睛娘娘这一方菩萨,据一个老汉村民说,村里有很多老婆子眼睛不好,到这里磕头稍显,眼睛就会好的。作者问老汉信不信,老汉说自己不信,但村子里的老婆子相信,庙也是她们要盖的。

 

去年听过一席的演讲者徐腾讲述的奶奶庙的故事,已经觉得惊奇。现在又看到20年前写的书里,出现的这个眼睛娘娘庙,我认为是猎奇的是亚文化的东西竟然不是现在才有的,竟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我发现这一点时真的感觉非常有意思。

 

一直觉得,中国人积极的入世精神背后藏着一股极致的浪漫主义。因为眼睛不好,老婆子们凭空造成一个专门管眼睛的眼睛娘娘,这样的想象力是充满魄力又充满活力的。

 

在浙江天姥山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间土庙,外面红旗墙上写着“阿弥陀佛”的字样,里面供奉的却像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文曲星和关公分坐两边,还有一些不认识的神仙,神仙们的雕像一点也不仙,甚至憨憨的有点可爱。

 

庙里也没有人,颜色艳丽平易近人的神仙们静静坐着。对于村民来说,到底是哪方神仙哪尊菩萨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有寄托、重要的是快乐。

 

和奇奇怪怪的寺庙一样,很多民间的东西不担负传播社会意义,不讲究文化的姿态,它们只是展现了中国人大胆、生动、坦诚的一面。

 

之前豆瓣上有一个网友过年时回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在黑砖白墙的徽派建筑大门上,贴了两个圣诞老人的头像,爷爷还说:“这个外国老头子蛮客气的。”这里的客气是漂亮的意思。照片里大门上红衣服大白胡子的圣诞老人显眼又和谐。

 

真是浪漫极了。

 

本文原始链接:http://www.u148.net/article/142708.html



from 有意思吧 https://ift.tt/2I3In1a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